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影视问答  »  眉山宣传片,央视报道眉山新闻

眉山宣传片,央视报道眉山新闻

2022-09-09 13:15:34来源:影视问答责任编辑:天天影视480人阅读

9月1日—3日,我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系列专题片《战旗》栏目组一行专程来到我市仁寿县,聚焦阳廷安烈士,拍摄专题纪录片。

阳廷安铜像。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特地推出系列专题片《战旗》聚焦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战旗背后的典型人物与热血故事,重温鲜血与生命写就的史诗传奇。栏目组先后前往仁寿县欧阳宗祠、烈士陵园、黑龙滩陈列馆等地,通过采访阳廷安烈士姐姐、侄子、战友等人,多角度、全方位还原阳廷安生前的故事,深入挖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背后的内涵。

栏目组采访《阳廷安传》作者宋时修。

“我们这次的专题节目共包含了100面战旗,其中一面就叫做‘阳廷安班’。记录和挖掘旗帜背后的精神密码,是我们这次过来拍摄的原因。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阳廷安的‘两不怕’精神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它是仁寿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形成的精神内核。20世纪70年代,仁寿黑龙滩水库的修建是人民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两不怕’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节目导演张伟利介绍。

栏目组在欧阳宗祠拍摄花絮——拍摄阳廷安铜像

据了解,此次拍摄成片总长10分钟,预计年底将在CCTV-7国防军事频道播出,央视频网上也会同步更新。“这次央视军事频道来到板桥(镇),来到我们祠堂,关注采访阳廷安的事迹,我作为家乡人同时也是他的侄子,感到很自豪,也很荣幸。”阳廷安烈士侄子欧阳爱明告诉记者,作为烈士后人,他们会努力继续发扬“两不怕”精神,同时要把“两不怕”精神叫得更响,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在黑龙滩陈列馆,学生们重温“两不怕”精神。

人物故事

阳廷安,共产党员,出生于仁寿县板桥镇,1958年应征入伍,1962年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身为尖刀班班长的阳廷安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带着全班战士冲锋在前,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直至壮烈牺牲。战后,班里仅剩下一名新兵战士,包括阳廷安在内的其余战士全体牺牲。随后,尖刀班用生命叫响血性口号的英雄事迹传遍了战场,1963年2月,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国华向毛泽东同志汇报情况时,这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与首肯。同年3月,西藏军区为他追记一等功,国防部授予其所在班“阳廷安班”荣誉称号。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眉山宣传片,央视报道眉山新闻

你知道洪雅画家胡中良的情况吗?

胡忠良 男,汉族,1942年出生于四川眉山市,号云占山人,笔名古川。以画瓦屋山著称,被称为瓦屋山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1961年毕业于乐山艺师美术专业,后又师承著名国画大师李琼久先生。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新加坡共和国神州艺术院特聘高级荣誉顾问,扬州八怪书画院名誉院长,画圣吴道子艺术研究馆馆员。胡忠良的山水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金、银奖,曾3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提名展。作品入编《中国百杰画家精品集》、《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现代中国绘画》、《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纪念徐悲鸿诞生110周年书画作品集》、《北大百年校庆书画邀请作品集》等几十部画册、辞书;有300多幅作品在《人民日报》等35家国家级报刊发表。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诸多单位曾收藏他的作品。于今他已走过了60年的丹青之路,创作了数以千记的气势恢宏、淳朴秀美的山水画卷,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山乡情趣的艺术语言和绘画风格。中国美协曾出版《胡忠良山水画集》,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放了专题片《故乡的云—山水画家胡忠良》上下集。胡忠良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集诗书画于一生。先后被国际国内艺术组织、出版社等授予“中国书画艺术界拔尖人才”、“国际书画名家”、“世界书画艺术名人”、“优秀人民艺术家”、“中国百杰画家”等光荣称号。

眉山宣传片,央视报道眉山新闻

一城一味眉山观后感

仅供参考:
  
2014年1月,纪录片《一城一味》作为纪录频道今年首发节目与观众见面,此片据称同前年广受欢迎的《舌尖上的中国》是姊妹篇,因为去年参与做过两期美食节目,今年这档节目可能会继续做下去,特地关注了央视这一档新的美食节目。
  《一城一味》中的七个城市,是在网友的投票中甄选出来的,囊括东南西北各个方位的特色美食、地域文化,这样激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又因为打着“《舌尖上的中国》姊妹篇”的名号,舆论造势上是成功的,这也是一档新的电视节目在前期必做的公关工作。但事实上所选出的七个城市在吃货们的心目中存在度并不都是很高,像宿迁、芜湖、眉山等,可能的确有当地的特色,但是入选央视这样全国性节目中,还是有些欠妥的,至少不如成都、西安这样的知名度高的城市效果好。这样的大城市比如香港、天津,首先人口就多,再者知名度高,这些人群是节目最直接的受众,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人们熟悉这些城市,在认知里都有一个对应的美食符号,城市气质更加突出,节目中再加以引导和阐释,并开发出新的东西,才更能够打动人心。选择这些大城市在感觉上也上档次一些。。。。
  毕竟是央视的节目,不能够落入一般电视美食节目俗套,只是一个“吃货记者”在街头寻找和发现美食,在这一档节目上,导演傅琼也是做了创新:国际大厨带着利用当地食材做出创意新菜的任务,以美食为主体,以城市为平台,走访城市,在街边小店、百姓家庭以及餐厅酒楼品尝学习当地的美食小吃,发现、记录属于这个城市的美食味道。突破了传统美食节目将重点放在寻找美食或各种菜品的做法上,采用了全新的纪录片故事表述方式,也更加接地气更加生动。在选择顶级厨师做嘉宾时,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希望让嘉宾与当地的大厨、菜式的风格以及食材产生碰撞。在片中,七位国内顶尖厨师分别深入城市之中,观众能够看到英国大厨走进眉山、加拿大大厨走进天津等,这种差异的碰撞,成为除了城市与美食之外的又一大亮点,感受到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带来的乐趣与融合,强化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一城一味》的风格定向为:以美食为主线索,串联起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等纵深元素。也就是除了美食的趣味性,更加注重其文化性、突出地域性。央视纪录频道的首页介绍中说,《一城一味》第一季以“变化的城市,不变的味道”为灵魂,传递“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中国文化,以食物的美好,表达城市的美好,解析城市味道、城市气质。
  但是看却觉得,同《舌尖上的中国》相比,文化韵味还是少了一些,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还是一个厨师在寻找当地美食。每一期节目中菜品和菜品之间的连接性也不强,碎片化,不连贯,在处理当地风俗典故的部分,感觉上也比较生硬。不只文化、情感韵味不足,画面的美感上同《舌尖上的中国》比,也是相差甚远。 真正的美食是要注入情感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一些老字号的菜品时,会特意强调那些传承人对于传统味道的坚守,美食不只是用来吃,更是一
  
  种文化、一种生活的传承,应该是能够让人感动的东西。虽然相比《舌尖上的中国》来说,《一城一味》主要突出的是朴实的人文风貌、城市的生活气质,但是整体感觉比较粗糙,有点像急功近利的街头美食大搜索节目,没有了那种精美的画面,没有了那种随美食扑面而来的文化与传统。
  节目叫《一城一味》,可是整个看下来还是不知道所介绍的城市的味道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主题不够明确和突出。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个城市的味道确实有些困难,但每个城市还是有其专属的特殊味道的,比如成都的辣、天津的鲜、香港的软、银川的香。每一期节目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让观众不知道你要讲什么,自然导致整体感觉比较杂乱。
  再者,节目中嘉宾本身也是有任务的,这是《一城一味》同其他同类节目最具创新的地方,而这在节目中体现的也不明显,这些大厨表现的就像一般食客一样在美食向导的带领下走街串巷,而没有从厨师的视角去挖掘这些美食的价值。本来这些国际名厨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可是导演并没有最大程度的重视这一优势。这些大厨应该在节目中应该有意识的强调自己的任务,让观众跟着嘉宾新奇的发现走,在做菜时也要同期采访这些厨师的灵感来源,增强代入感。
  最让人失望的还是第一期天津的《时代》,一名外国厨师同小吃名城天津确实文化差异大,更容易发生碰撞,可是毕竟语言不通、文化不通,完全很机械的一家一家地吃,甚至在品尝煎饼果子时,男向导居然对美女嘉宾说“你尝尝我这个素的”,这一举动在节目中实在不雅。而且在这一期上,画面质量确实让人捉急,同《舌尖上的中国》的水准比,差距不是一点点。事实上天津的小吃在全国都是闻名的,可是这一期节目中完全感受不到,你的节目与观众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自然是要受到质疑的。
  总之,央视的这一档新节目创意有新,可是表现不足。也许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经典是难以超越的。
标签:[db:TAG]

热播影视

为您推荐

免責聲明:若本站收錄的資源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發郵件至: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9531号

留言

顶部
退出将无法使用会员功能

会员专享收藏与播放记录

全新的交互式体验

分享便可赚积分升级会员组